信息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本研贯通导师遴选及学生报名工作实施方案

来源:暂无 发表时间:2025-10-16

一、组织与管理

学院成立“本研贯通培养工作小组”(以下简称“工作小组”)

(一)工作小组

组长:韩秋波、许福

成员:崔晓晖、张伟、李冬梅、淮永建、李巨虎、蒋东辰、苏晓慧、李群、陈志泊、孙国栋、陈钊、陈飞翔、段雨宁、马晓亮、徐桐、赵丹、郑伟博

(二)工作职责分工

全面负责本方案的实施,包括导师资格的审核认定、学生资格的审查、选拔过程的组织、争议的仲裁等。

二、导师遴选与管理

(一)导师遴选条件

拟招收本研贯通培养计划学生的导师,须通过当年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,在退休前须能完整指导一届“本研贯通培养计划”学生。熟悉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培养要求;无师德师风问题;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;主持或参与在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,具有充足的到账校留科研经费;具备足够的指导能力和精力,能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本研贯通培养计划。

(二)导师遴选程序

1.导师本人申请。

2.对申报教师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。

3.公示结果并上报学校。

(三)导师职责与要求

导师是学生第一责任人。导师应指导入选本培养计划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,并开展日常学习及科研学术训练。每学期要对学生学习、科研创新训练等情况进行评价,给出评价意见并报学院备存,作为学生“培养过程考核”的参考。

三、学生报名与选拔

(一)学生报名条件

面向全校目前处于三年级(四年制)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。

申请者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:

1.拥护党的领导,品行端正,无受处分记录;

2.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,具备良好的创新潜质与发展潜力;

3.学业成绩优良,总学分绩点排名位列本专业前50%(基地班、梁希实验班等特殊班级可适当放宽),或高考成绩位于生源省份前10%;

4.除公共选修课外,无不及格记录。

(二)报名与选拔程序

           1.本人申请。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通过“事务E办-智慧研究生院-本研贯通申请表”报名,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动生成的申请表连同成绩单、科研成果等相关材料提交所在西配楼201。

           2.资格审查。由本科教学秘书对申请者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,符合条件的学生将进入综合考核环节。

           3.综合考核。学院组织并形成专家组对申请者的思想品德、学业成绩、创新能力、发展潜质等进行全面考核,按照考核总成绩择优录取。

           4.公示及确定拟入选名单。根据综合考核成绩,确定拟入选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名单。公示期后,正式上报学校审核并备案。

(三)双向选择机制

入选学生学生依据双向选择原则,确定本研贯通计划导师,达成双向选择。没有达成导师双选的学生,不能进入本研贯通培养计划。

四、工作流程与时间安排

(一)总体时间线

1.方案制定与公布阶段(2025年10月16日)

制定本研贯通导师遴选及学生报名具体实施方案,报研究生院备案,并发布本学院报名通知。

2.学生申请阶段(2025年10月16日-10月20日)

符合条件的学生可通过“事务E办-智慧研究生院-本研贯通申请表”报名,并提交相关材料。

3.学院初审阶段(2025年10月21日-10月24日)

学院工作小组对学生资格进行审核,并组织开展综合评议,形成初选名单。

4.公示与备案阶段(2025年10月25日-10月27日)

学院将初选名单公示3个工作日,无异议后上报至研究生院。

五、附则

(一)退出与动态管理机制

           1.本科学籍最后一学年初,学生参加学院推免遴选和学院接收免试攻读研究生考核:

         (1)两项均通过者可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,预录取到接收学科,继续完成本研贯通制培养计划学业;

         (2)未通过者退出本研贯通计划,转入原专业,继续完成本科学业;未取得推免资格,但当年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至我校的考生,可认定其提前修读的研究生相关课程(不享受“本博贯通”奖励);

         (3)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学生,推免至其他学校的,须退出本研贯通制培养计划。

           2.“本博贯通”类型在研究生阶段第二学年末,完成博士中期考核,通过者按“本博贯通”继续培养,未通过者转 入硕士培养,在达到相应硕士学位授予要求后获得硕士学位。

           3.学生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,退出本研贯通制培养:

            ①因违纪违法受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;

           ②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成绩未达到良好及以上者;

           ③认定构成学术不端行为;

           ④学生本人自愿退出;

           ⑤因其他原因不适合继续按本研贯通制培养的情况。

(二)争议处理

本实施方案由信息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本研贯通培养工作小组负责解释。